99久久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-亚洲大型AV一区二区三区-人妻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蜜桃-国产情侣作爱视频免费观看

     首頁 » 光輝歲月 » 社史研究 » 九三學社社員王學仲——當代“德藝雙馨”的典范
   
九三學社社員王學仲——當代“德藝雙馨”的典范
  來源:本站原創(chuàng)  日期: 2021-08-11

王學仲(1925-2013),字夜泊,號黽翁,山東滕州人,畢業(yè)于中央美術(shù)學院,天津大學教授,兼任南開大學、廣州美院、日本筑波大學客座教授,俄羅斯美術(shù)研究院榮譽院士,1980年加入九三學社。

 

 

陽春三月,踏著春光,我再次來到了坐落于龍泉塔下的滕州市王學仲藝術(shù)館,因為我與王學仲先生同為九三社員,所以這次的尋訪之旅,更像是要去老朋友家里做客,果不其然,正在加班的李廣蘭館長,聽說了我的身份與來意之后,于百忙之中親自接待了我。

在鬧市中,這座中國庭院式建筑清幽獨綻,粉墻青瓦、綠竹環(huán)繞中,李館長帶領(lǐng)著我在館舍中漫步穿梭,紫藤樹下、館藏前、輕語中,王學仲先生的形象在我心目中逐漸清晰起來……

 

【書香傳家  黽勉從事】

 

1925年,在山東滕縣鮑溝鎮(zhèn)寧家村王家,出生了一個男嬰。其父履安公為這個男嬰取譜名“學仲”,希望他師法孔仲尼,知書達理,學而有成;擇《詩經(jīng)》“黽勉從事”,取乳名“黽”。

王家詩書傳家,王學仲5歲開始跟隨父親習字,后拜師訪友學習繪畫,直至17歲去北京求學考入北平京華美術(shù)學院,期間從未間斷。

 

【美院三度  徐公“三怪” 】

 

1937年,王學仲12歲,在滕縣北關(guān)五三學校求學,書畫已頗有可觀。學校里有位老師很愛才,便通過南京的親朋,將王學仲的書畫習作,送給當時中央大學藝術(shù)系主任徐悲鴻先生看,受到徐先生的賞識,這件事給了少年王學仲極大的鼓勵,也在這位少年心里悄悄地埋下一份景仰之情。

1942 年,17歲的王學仲投考北京京華美術(shù)學院,臨行前把書畫作品預(yù)先寄給院長邱石冥先生審閱,邱先生看后希望他去應(yīng)試。信心倍增的王學仲,順利考入北平京華美術(shù)學院國畫系,師從邱石冥、吳鏡汀、容庚等書畫名家。1945年畢業(yè)后,王學仲到徐州就職,在一所中學任美術(shù)教員。

 

畢業(yè)證書


 抗戰(zhàn)勝利后,1946年夏,中國書畫名家徐悲鴻先生就任北平國立藝專校長,經(jīng)常在報紙上發(fā)表文章,就中國書畫的改革問題,與保守派畫家展開論戰(zhàn)。王學仲發(fā)表多篇文章對徐悲鴻的主張表示支持。后來徐先生書信鼓勵王學仲,到北平國立藝專繼續(xù)深造。

1949 年 1 月,王學仲來到北平國立藝專,報到室的房間里,懸掛著尚待錄取的新生的書畫作品。一位身穿長衫,面帶微笑的長者,帶了幾位師生來巡視瀏覽,這位先生就是王學仲仰慕已久的徐悲鴻先生。忽然,徐校長的腳步停在了幾幅書畫作品前,一幅是雄踞猛虎,威風凜凜,前爪舉起,雙目凝視,神情怡然自得。題詩:

畫虎兩三年,畫虎成一千。

誰傳畫虎術(shù),不靠才與天。

又一幅是貓與甲蟲相遇于花蔭之下,一大一小,兩兩對視,題詩:

蟲貓各相疑,栗栗兩生怕。

孫武富奇韜,用兵不厭詐。

最后一幅畫是山水。另外則是兩張字幅。

幾幅畫作上都有題跋,書法有真、草、隸、篆,字形大大小小,筆觸粗粗細細,錯落有致而又渾然一體,顯得拙樸、凝重、奇異、冷幽……

徐悲鴻先生對這幾幅書畫作品極感興趣,審閱完畢之后,他含笑對大家說:“作者叫夜泊,他的詩、書、畫看去都有些怪,合該稱‘三怪’ 如何?”大家頗有同感,連聲稱好。徐公轉(zhuǎn)而說:“‘怪’字的涵義有貶有褒,‘揚州八怪’不都是‘怪’嗎?這些幾幅書畫有文人畫的趣味,但還需要下深功夫,要有時代的足印,要有事物的特征,還要有藝術(shù)家的個人面貌。”

這此時,幾幅書畫的作者就悄悄擠夾在人群中,他凝神靜聽著師長的評論。在自己仰慕的大師面前,這位年青作者的蒼白面龐露出興奮的紅潤,神情略有慌亂,稍顯拘謹靦腆,他就是王學仲,以優(yōu)異的成績被藝專墨畫科錄取。

當時,徐悲鴻親自擔任油畫和國畫的教學工作,王學仲在課堂上聆聽他的教悔,課余時間也經(jīng)常到徐先生的家去拜謁求教。有一次,王學仲帶著他寫的書法冊頁呈請徐悲鴻先生指教。徐先生仔細審視之后,大為欣賞。他知道王學仲還有一個名字叫“呼延夜泊”,當即揮筆,欣然在冊頁上題寫道:“呼延生方在少年,其書得如是造詣,秉賦不凡,蓋由天授。方之古人,在唐則近于北海,宋則山谷,明則倪文正、王覺斯,而非趙董世俗之姿可相并論也?!?/p>

 

 徐悲鴻為王學仲題詞

 

建國后,北平國立藝專改名中央美術(shù)學院,王學仲在這個學校讀了四年半。1953年7月畢業(yè)離校前夜,徐悲鴻特意畫了一幅《奔馬圖》贈給王學仲,并叮囑他在藝術(shù)上要不斷進取。徐悲鴻師說,本來應(yīng)留王學仲在學校任教,但墨畫一科已不是發(fā)展方向。就這樣,王學仲被分配到天津大學的美術(shù)教研室。

老師的欣然題詞、熱情贊揚,給予學仲的震動毫無疑問是巨大的,他認為:“在我茫茫藝海的飄浮之中,悲鴻恩師授我以領(lǐng)航的羅盤。”

王學仲轉(zhuǎn)入中央美術(shù)學院繪畫系后,又學習了年畫及油畫,同時接受了齊白石、徐悲鴻、李可染等人的指導,書法功底深厚,繪畫則以山水為主,精于書畫理論,著述甚豐。

 

【銜命赴日  異國建業(yè)】

1981年9月, 王學仲作為中日復(fù)交后,中國派往日本的第一位教授級的專家,也是繼清代楊守敬之后第一位到日本講學的正教授,銜命赴日出任日本國立筑波大學教授,開設(shè)的課程是大學生、研究生的必修課《書法》和選修課《中國畫》。王學仲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貢獻。

 

王學仲在日本國立筑波大學講學

 

1982年元旦,師從王學仲的日本研究生松村一德請他去歧玉縣老家過新年。王先生一下車,松村的父母雙雙叩頭著地表示歡迎。元旦清晨,松村夫人買了五個紙條,請大家把各自內(nèi)心的祈求寫在紙上。王學仲先生鄭重地寫上了“祝中日友誼長青”七個漢字,并將紙條虔誠地結(jié)扎在樹枝上。事隔兩年之后,松村一德訪華來拜見恩師時,王學仲問:“我掛的那個紙條,怕早被風雨打碎了吧?”松村笑著眨了眨眼說:“老師,你看我們?nèi)毡厩嗄暧謥淼搅酥袊?,你的紙條和綠樹會永遠長青的! ”

令日本人民印象最深的是王學仲繪制的長5.9×4.4米的巨型壁畫《四季繁榮圖》,這是中日有關(guān)方面專門請王學仲先生繪制的。這幅巨型壁畫,于1983年7月28日,日本東京上野火車站建站一百周年、中日友好十周年、東京上野火車站和北京火車站結(jié)為友好車站兩周年紀念日這一天,在日本東京上野火車站大廳揭彩。壁畫以中國泰山和日本富士山為背景,描繪出東京上野公園的四季美景。春天的“蝶舞櫻花”,夏日的“鯉戲碧荷”,還有秋高氣爽的“北雁紅葉”和冬令雅靜的“熊貓雪竹”。壁畫還繪有上野驛站百年前的舊貌,百位穿著中服或和服的中日歷史人物等等。畫的中央書寫著一首《上野驛站百年頌》的七絕詩,成為中日友好的見證和象征。

 

《四季繁榮圖》

 

【天涯漂泊 畫落歸根】

 

1988年王學仲藝術(shù)館的建立,是中共滕縣縣委,滕縣人民政府為了褒揚他淵博的學術(shù)成就和高超的文藝創(chuàng)作,以及他深沉的愛國之心、愛鄉(xiāng)之情而做出的決定。此舉得到日本友人安田薰先生等的集資相助。

 王學仲藝術(shù)館奠基儀式

 

8月10日上午8時,王學仲先生在藝術(shù)館奠基儀式上致詞,他滿懷著感激之情地說:“故鄉(xiāng)親人生我養(yǎng)我哺育了我,培養(yǎng)恩情,天高地厚。雖然在文藝事業(yè)上,我取得了些微成就,但遠不及故鄉(xiāng)親人的恩惠于萬一。今天,縣委、縣府和父老鄉(xiāng)親為我建館,對此,我極為感謝,也深感愧疚。天涯漂泊幾十年,現(xiàn)在可算是畫落歸根了。今后,我當以晚年余力,繼續(xù)奉獻給文藝的創(chuàng)作與研究,再作探求,取得新的成果,向故鄉(xiāng)人民作出報答!”

王學仲先生淡泊名利,在藝術(shù)發(fā)展傳承方面十分慷慨,滕州市王學仲藝術(shù)館開館時,他將自己畢生家藏的陶俑、青銅器等文物和唐伯虎、鄭板橋、徐悲鴻等名人字畫悉數(shù)無償捐獻。王學仲藝術(shù)館開館之初,王老各種捐贈達700余件。1995年10月他又說服家人,把祖?zhèn)鳟嬒瘛峨冯杭易V》和一套十二件的唐代陶俑捐獻給了滕州王學仲藝術(shù)館,這些文物均價值連城。2003年,滕州市曾經(jīng)拿出200萬元人民幣對王學仲對于家鄉(xiāng)無私的貢獻表達謝意,王學仲分文不要。他說:“好好建設(shè)藝術(shù)館就行了,我覺得應(yīng)該把藝術(shù)看作是一個人生最高的靈魂!”。

 王學仲捐贈唐俑宋畫

 

從王學仲書畫展覽大廳開始,到歷代書畫珍品室、文物展室、文獻室、油畫展廳、名家賀作廳、“己出樓”臨展廳、黽學書院、最后是四我軒。先生為現(xiàn)代學術(shù)體系的構(gòu)建做出了突出貢獻,把畢生的心血都獻給了我國的文學藝術(shù)事業(yè)和教育事業(yè)。先生之功業(yè)屬于國家也屬于滕州,先生之奉獻屬于今天,也屬于未來。

我與李廣蘭館長辭別之時,已是夕陽西下。余暉里,紫藤新綠,歸來的早燕在屋檐下呢喃著,而我腦海中卻只縈繞著先生的“四我”精神——揚我國風,勵我民魂,求我時尚,寫我懷抱。(九三學社滕州市基層委員會   劉進靜

   
« 上一篇:于陸琳與煙臺社會大學
» 下一篇:九三學社社慶紀念日的演變
網(wǎng)站地圖 |  聯(lián)系我們 |  移動端 |  電腦端 
版權(quán)所有九三學社山東省委員會
建議使用IE9.0以上瀏覽器瀏覽 未經(jīng)許可不得鏡像
備案/許可證編號為: 魯ICP備12026643號
您是本站第157521745位客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