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找與皈依
發(fā)布日期:2018-07-03 點擊數:7698
——長篇小說《畫都》閱讀心得拾零
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,馬永安老師歷時兩年創(chuàng)作的長篇小說《畫都》,終于與大家見面了。
打開故事,仿佛看見歷史上書畫藝術豐隆的濰縣,搭載著時光列車,又隆隆地開到了眼前,與現(xiàn)今富有藝術魅力的繁榮濰坊漸漸融合。昔日的宿根,依托著厚重的文化底蘊,終于又一次枝繁葉茂。
書畫墨香,熏染著這片土地上的人群,那些人物和故事,像文化的符號,印進了書頁,也鮮活了歷史。
不管藝術、人還是城市,都是有其淵源的。我們生活著的這座城市--濰坊也不例外。
歷史上的濰縣:是頗有文化氣質的,其地理與文化底蘊之深厚與蘇州齊名,故有 “南蘇州,北濰縣”之稱。
小說一開篇,說本書的主人公陳詞離婚了。離婚之后,辦起了畫廊。如果說離婚事件,揭示的是現(xiàn)實利益與靈魂趨向追求之間的矛盾,那么,開辦畫廊,則是揭開了歷史上濰坊厚重文化的淵源,梳理出了濰坊書畫歷史的脈絡走向。在辦畫廊的過程中,抽絲剝繭,引出了書名“畫都”被如此冠名的原因,一層層揭開了歷史:那被現(xiàn)代浮光掠影掩蓋之下,濰坊厚重的繪畫與人文的歷史原貌。
同志畫社,是小說中故事的起點,也是所牽扯出的故事人物的源頭,更是濰坊這座城市,后來能夠冠名為中國畫都的重要佐證之一。該畫社在中國書畫歷史上,也是影響深遠的一個組織。
畫社組織中的后人,傳承其衣缽,流傳于當今。于是引出了書中另一個重要人物,作者極力推崇和敬仰的實力派書畫家,陳詞的老師-----郭鶴鳴。
郭鶴鳴先生,是一生保持至高藝術情操的代表性書畫人物。也是其中一個從民國到現(xiàn)在,在濰縣書畫史上,見證和傳承式的人物。
濰坊從古到今名家輩出,民間藝術繁榮。小說由此關鍵人物,引出了歷史上濰縣文化與繪畫藝術的繁榮和傳承。
馬老師在書中通過幾位人物(鄭板橋、李成、張擇端、郭鶴鳴),詮釋了,人為什么而畫的心靈追問,這是在詢證書畫,到底是利益的還是藝術的命題。
對于這個問題,陳詞的老師郭鶴鳴,用他一生的藝術操守,和精湛的書畫德行,回答了陳詞為什么而畫?的疑問。那就是:畫畫是證明我活著。它們與“名”“利”完全無關,只是一種自我的表達。
真正的書畫藝術家,是有著其境界的,并且能不為金錢所動,守著藝術的本真操守,這樣才能創(chuàng)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。
濰坊作為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悠久書畫傳統(tǒng)的地區(qū),不僅有大量的在全國乃至國際上知名的書畫大師,在民間也是臥虎藏龍,蘊藏著眾多不為人知的功力深厚的隱士高人。
真正的藝術,自有其生命魅力,不會被長久埋沒,在這片土地上,只要有宿根,總有一天,就會生長繁榮。即使歲月流逝,也不會改變其價值。金錢可以讓贗品泛濫。但是藝術靈魂,自有其孤傲和高不可攀的光芒。
陳詞在被現(xiàn)實打敗之后,和其同學李墨的操作下,“昨日重現(xiàn)”畫廊隆重開業(yè)。
這一事件:既是陳詞新生活的開始,也是濰縣書畫藝術生命,被重新追回與挖掘的暗示。
可貴的是,陳詞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,沒有被社會現(xiàn)象吞噬,靈魂依然不停止地,在思考、反省和掙扎,一直尋尋覓覓,尋找靈魂的皈依處。
尋找靈魂的支點,也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目標。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皈依處。物質,只是懸浮于其之上的一層華麗外衣而已,等這層外衣舊了,又繼續(xù)去尋找,如此循環(huán),我們沒有盡頭。這時,你就會竭力地查尋,那來自于心理底層的呼喊與需求:那令你最具有安全感和踏實的去處到底是什么!
這也是作者,在尋根的同時,所重點揭示的一點。
物質與文化的繁榮,人們也許會不由自主地陷入欲望的追逐。但是追求華麗的生活,必須有其底線和道德支撐,如果一個人任憑欲望泛濫而自以為是個性和獨特,那就必然隨欲望變得沒有了方向感,靈魂必將陷入迷茫。
那靈魂的趨向和皈依,在不同環(huán)境誘惑下,如何能保持清醒不出軌呢?
小說在尋找、考據書畫歷史資料的同時,通過故事和不間斷的反省與追尋,最終明朗了這一問題。
似乎書中的每個人,都在不停地尋找自己的靈魂皈依處。
書頁里是這樣描述的:當今世人,在保暖之后,那些早已被拋棄在路邊的道德信仰,已找不到了契合的缺口。于是,他們把心靈捧在手里,四處尋找著安放的位置。其實我們哪個人不是如此呢?捧著無處安放的心靈日夜奔波,在為生計忙碌的時候并沒有真切地感覺到,一旦衣食無憂,便焦急地渴望找到一個安放之處,但是往往,在尋找的過程中,歷經各種折騰,依然沒有歸處.....
年輕時我們有夢,有文學,有愛情,有關于跨越世界的旅行。
而今,我們深夜飲酒,杯子碰在一起,都是夢破碎的聲音。
當今社會金錢利益沖擊之下,人們靈魂的迷茫、追逐和塵埃落盡之后,靈魂的趨向和皈依,到底要流向何處呢?
馬老師是寫故事的能手,更是串聯(lián)歷史的高手。如此瑣碎浩瀚的歷史(書中時間跨度很大,事件人物都很多)在他筆下,由畫廊與繪畫的緣起和故事,極其有脈絡性地串聯(lián)了起來。
在小說中,對于欲望和快樂,馬老師是這樣闡述的:社會就是一個巨大的陷阱,欲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止境。它只是靜止于地面的凡俗生活里尋常、普通的快樂。藝術和哲學才是人高層次的需求,因為它有詩意、有愉悅、有對心靈的滌蕩和撫慰,有對真理的探索和人類的反思,是一般人能夠安放心靈的高層次。而宗教和信仰,則是最高層次的精神飛翔。但那是人類寄托靈魂必須仰望的一個層次了。
也有很多人崇尚“平平淡淡才是真”的說法,但卻很少有人能守住“平淡”,因為這種“真”,也是需要付出痛苦的精神代價。
還是郭鶴鳴老人能夠一語中的,老人家只用了兩個字——“折騰”,便做出了總結。
如今許多人把折騰當成了奮斗和激情,卻往往最后連回來的路都找不到了
雖然濰坊的書畫產業(yè)仍舊蓬勃發(fā)展,但是陳詞最終退出了書畫市場,導向了他靈魂的興趣點: 就是要把讀書、畫畫和研究濰坊歷史當做自己以后的事業(yè)和活著的皈依處。
這也許正是受老師郭鶴鳴那句話的影響:為什么畫畫?為了證明自己活著!
生命輪回之外,靈魂與藝術最圓融的接點,便對藝術的無限熱愛,和對于名利的淡薄,只有置于名利之上的藝術創(chuàng)造,才能有精品問世。
純粹的藝術追求,就是如此執(zhí)著而簡單。這也靈魂的制高點
小說至此,才揭示出了作者極力想要表達和推崇的精神追求:那就是在生活和藝術領域中,靈魂的趨向,永遠都不要迷失其本真的境界,保持藝術道德最高級的追求和皈依,才能有完美靈性的作品出現(xiàn)。
故事到最后闡明:人要萬事放下、不折騰。放下一切之后,心,平靜如水。
最后,作者說,今天的濰坊人,讓我刮目相看,表面上似乎看不出來,但尊重藝術的傳統(tǒng),一直都是暗流涌動,代代傳承,即便在這樣一個功利時代,情懷還是能夠戰(zhàn)勝物欲。有能力賺到錢,卻并不貪財,確實算作一種境界。
小說至此,完美收筆。
面對厚重的書頁,我不禁感嘆:在人生歲月的長河里,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本書。我們每一天都在書寫著屬于自己獨特的長篇小說頁面。等有一天我們累了倦了,會被輕輕合上。如此,我們人生這部書卷就算寫完了。
屬于我們自己的長篇小說精彩與否、滿意與否,完全取決于自己人生的付出和演繹。請認真書寫好自己的人生長篇吧! (九三學社濰坊醫(yī)學院支社社員王淑秀)